编者按:如果说暑期哪里最人头攒动?哪里人气最高?各地博物馆一定是答案的首选。这个夏天,“博物馆热”继续攀升,博物馆成为各个年龄段文化休闲体验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福建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,不仅成为越来越多来榕游客的首选,也是本地市民不断二刷三刷的“自家文化驿站”,7月份参观人数达20.5万人次。更有一批年轻人选择来到福建博物院进行实习,在不同岗位讲述着青春遇见文物后的感悟与体会。随着实习的结束,这批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孩子们,如蒲公英一般飞向不同的学校、不同的城市,而关于传播和传承的故事未完待续……
2025年的夏天,一群来自福州大学至诚学院、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实习生,使福建博物院比往常更加热闹。我们有人站在文物前侃侃而谈,有人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,还有人拿着相机和笔记本认真记录。在这场实习之旅中,我们既是学习者,也是参与者,更是福建文化的讲述者。
为期两个月的实习里,我们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,组成实践小组参与福建博物院的项目,分别投身“颂清风”宣讲项目与“爱廉说——文物话清廉特展”及“福建古代文明之光”展厅讲解,学习策划“诗词少年说”活动,以青春之名为八闽文化的传播架桥铺路。
从“学步”到“领讲”的成长之路
作为“颂清风”宣讲团的新成员,我们经历了严格的培训期。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,我们学习了上台宣讲的仪态、走位、情感调动等。经过反复练习,我们最终实现了青涩到自信的转变。
如果说上台宣讲是与观众接触的第一步,那么展厅讲解就是与观众深度互动的进阶。在社会教育部领导和老师们的鼓励下,我们挑战了不同展厅的讲解。从系统学习展览中的文物,背诵讲解稿,到游走于展厅中不断练习走位、试讲,接受多次考核,再到正式面对观众讲解。一步步地,我们逐渐掌握了讲解技巧,由“刚开始讲解时,我的手都在抖”进阶到“我已经能流畅地为观众讲诉文物背后的故事”。
而每次讲解结束后,来自观众们默契的掌声及“谢谢你的讲解,你讲得很好”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。毋庸置疑,这样的肯定让我们感受到了讲解的乐趣,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播的魅力。
在志愿服务培训中感悟文化传承
除了专项工作,我们还与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一同接受了系统的志愿者培训。通过参观馆藏精品、聆听主题讲座,我们深入学习福建历史文化知识,了解了福建的茶文化等。这些知识储备都让我们对福建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也让我们在接待观众时能更加从容自信。
来自闽江学院的实习生邹司怡说:“以前我只知道福建有土楼和武夷山,现在我了解福建茶文化的起源,知道德化白瓷的特点,还能给观众推荐福建的非遗路线。”可见,志愿服务培训中文化知识的积累,能让我们在服务观众时更好地传播福建文化。
青春与文物的对话
目前,我们中的几位成员正在策划“诗词少年说”活动,希望通过创新的形式让更多青少年爱上传统文化。虽然方案还在完善中,但我们相信,通过有趣的创意一定能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。
两个月的实习转瞬即逝,但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心。这场“文化摆渡”之旅中,我们真切感受到自己成为连接古老文明与现代观众、校园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“中介”,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,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使命感。我们相信,当更多年轻人加入文化传播的队伍,福建文化的星河必将更加璀璨。
转载至:新福建
来源:福建博物院
责任编辑:李舟蕤 陈星宇
(“颂清风”宣讲 邹司怡 摄)
(“爱廉说——文物话清廉特展”讲解 邹司怡 摄)
(跟随博物院讲解员学习展厅内容 邓伶俐 摄)
(讨论“诗词少年说”项目内容 刘诗华 摄)
(人文艺术系 文/刘诗华 图/邹司怡、邓伶俐、刘诗华 核稿人/吴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