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前夕的平潭岛,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,街巷中总见这样一幅场景:出嫁的女儿身着新衣,身后跟着挑夫或家人,红绸带紧缚的礼担里层层叠叠堆满各色年礼——这便是岛上延续数百年的独特风俗“分年”。所谓“分年”,实为“分送年货”的缩语,是出嫁女儿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核心仪式,尤以新婚头三年最为隆重。
礼担中的规矩与深意
新婚首年,女儿需备足猪蹄一副、线面五斤及五素五荤共十件礼品,称为“十色”。荤礼包含全鱼、整鸡鸭、红蛋(染红鸡蛋)、肉块;素礼则为红枣、金针、腐竹等干货,象征生活丰足。早年大户人家为显身份,常将礼品分装十个雕花木奁(俗称“红盒”),以红绸系牢,由挑夫列队抬送娘家,一路红绸招展、鼓乐喧天,仪式堪比婚礼,称作“十色盛仪”。
娘家收礼后,仅取小把线面或几条鱼,保留礼担“圆满”,同时回赠更大块发糕,寓意女儿“发财高升”。若女儿已育子,娘家必压入红包赠外孙,称“第一年,孩子最大”。三年后礼仪虽简化为“三色”,但猪蹄始终不可或缺——其在平潭礼俗中象征力量与根基,是婚聘、寿宴等场合的“礼魂”。
孝道与血缘的双重纽带
“分年”远非简单馈赠,更承载着海岛社会的文化逻辑。
在海洋险境中,“及时尽孝”成为岛民共识。女儿借礼担补偿父母养育辛劳,尤其在丈夫常出海的家庭中,她成为维系娘家的情感支柱。
随渔船远行的女儿,以沉甸甸的礼担消弭海域阻隔。初三娘家设宴“请初三”款待新人,更将亲情互动推向高潮——父母所盼“岂是猪蹄线面?不过借礼担之重,感知女儿手心温度”。
潮汐中的坚守与蜕变
现代生活冲击下,“分年”形式渐趋简化,木奁红绸多被精品礼盒替代,严格“十色”减为象征性数样。然而其内核历久弥新——女婿携妻儿登门送年货的场景,仍是平潭岁末街头经典画面;猪蹄与线面作为情感符号,始终串联起代代血脉中的孝道基因。
时至今日,红绸礼担虽褪去旧时华彩,却以更质朴的方式锚定着游子的归途。它不仅是物质的传递,更是海岛女儿用行动镌刻的家族史诗——波涛可阻归程,难断反哺之情。
(人文艺术系 文/胡家岳 核稿人/吴超)